臺廈郊會館~水仙宮點閱數:10679 推薦數:1 |
友善列印 |
|
|
內容介紹創建於清康熙35年(1696) 乃澎湖四大古廟(天后宮、觀音亭、城隍廟、水仙宮)之一。為澎湖右營遊擊薛奎建宮祀之 供奉五神像分別是,大禹、伍員、屈原、項羽、魯鞋,五水仙尊王,俗稱水仙王。祈求商船營運順利,受漁民敬拜。因年久失修,乾隆十五年(1 7 5 0 ) 時任澎湖糧捕通判何器和邱有章倡議重建,並在例年10月完工。此後乾隆四十五年(1 7 8 0 )~ 昭和四年(1 9 2 9 )歷經不停整建、重修,其中乾隆四十五年(1 7 8 0)為臺廈郊實遷入,以作行商處所。昭和四年(1929) 拆建水仙宮為兩樓,樓上祀神,底樓作為商業承租之用途。 臺廈郊實是澎湖行郊的統一稱乎,簡稱澎郊。創立年代不可考,確定的是清乾隆、嘉慶年間已有記載,由臺父郊金利順、廈郊金長順創辦而成。同治、光緒年間為業務繁盛時期貿易為主。輸入出口岸有福建的廈門、同安、泉州、漳州,廣東南澳港以及臺灣本島的安平、打狗、鹿港、北港,輸出品大部分為花生仁、花生油、魚乾等,輸入則是生活常用品。會所早期設於天后宮後進之公善樓「清風閣」,後遷至水仙宮。組織採爐主制 由2名輪流辦理商務及祭祀事宜。日治時期改為媽宮仲立商會,後稱為臺廈郊實業會,中日戰爭期間,因禁海令,導致商務一蹶不振。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重新整合澎湖商會,組成澎湖縣商會。所有經濟體系卻以轉換,現今為金長順神明會,單純負責祭典事項。於民國74年定為三級古蹟。 面對清朝、日治統領時代的水仙宮,建築特色相當多元。最初創建時,因匠師和建築材料來自福建省東山,銅山地區的風格特別濃厚。日治時期重修水仙宮,日本政府不僅採納歐式上下拉窗同時也用澎湖地區的洗砂頭(貝殼砂) 施工法,做為仿石柱、壁面材料。臺廈郊會館坐北朝南,為中西合璧的洋樓式建築。是首創澎湖地區宮廟向上發展成立體空間的建築物。如今雖已沒落,卻見證了澎湖和中國大陸,台灣本島貿易商業的盛況,為重要歷史指標。
交通資訊
|
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