昇平戲院點閱數:18830 推薦數:0 |
友善列印 |
|
|
內容介紹昇平戲院的源起可追溯自大正5年(1916年),當時由顏雲年提供土地,臺北廳提撥經費,於九份街上中心平坦之地,建築一魚菜市場(即今日公有市場前身)。市場成立之後,為提供娛樂,將市場邊的茶園剷平興建木造戲台,主要上演歌仔戲,約略可容納三四百人,為昇平戲院的前身。 昭和2年(1927年),戲台由於不堪使用而崩垮,經營者改在今日的現址建造「昇平座」(光復後改稱為「昇平戲院」),佔地約200坪,是台灣北部的第一家戲院、也是日治時代全台灣最大的戲院,完工於1937年,估計耗資當時的50萬圓,是相當可觀的一筆錢。起初一樓是石造,二樓木造,建造過程全用人力和手工,整地挖出的石塊就當作現成的建材,後因遇到強烈颱風被吹倒,民國40年(1951年)改用水泥空心磚與木結構屋頂。當時的戲院設計很先進周全,上下兩層,滿座約可容納2,000人,考慮通風問題,走道有坑洞,設置大型風扇將空氣由地面往上吹。現在從海悅樓、阿妹茶樓或九戶茶語頂樓皆可俯視其內部。 九份產金時,昇平戲院的白天晚上一直都是人潮洶湧。演出的戲劇種類很多,如日本的新劇、歌仔戲、默片、日本片及台語、國語電影等等,演出的場次為下午一場,晚上一場,通常看下午場的多為婦女,而且因為小孩免費,很多婦女會在演出前叫小孩去佔好位置。 當時仍有很多人聽不懂國語及英語,也看不懂中文字幕,因此戲院沿襲默片時代作法,請「辯士」講述電影情節,透過麥克風用閩南語作即時翻譯或加油添醋一番,有時插播作福利社宣傳、尋人尋物、商品廣告等。常青藝人張宗榮先生(藝名:「錢來也」)及其父親就曾擔任過昇平戲院的辯士。 根據九份出生的夏老師憶述,日治時代昇平戲院每月演歌仔戲20天,電影10天,戲院有自己的戲團,稱為「昇平歌仔戲團」,歌仔戲戲碼有梁山伯與祝英台、陳三五娘、封神榜、火燒紅蓮寺等。光復後,除歌仔戲、日本片外,也演新劇(話劇)、國語及西洋片電影。 許多電影或廣告片都曾經以昇平戲院為場景,著名如《悲情城市》。《多桑》更重現當初昇平戲院上映電影盛況的場景;日本導演今村昌平編導的《女衒》、宮崎駿執導的《神隱少女》,也有昇平戲院及附近街景的場景與影子。近期熱門韓劇《ON AIR》也有昇平戲院附近的場景。 民國60年代,九份人口外流嚴重,昇平戲院陷入窮途末路的命運,苟延殘喘;民國75年(1986年)結束營業,後因幾次颱風的吹襲,屋頂損毀,只剩水泥主結構屹立。 目前昇平戲院門面有侯孝賢電影《戀戀風塵》看板,是侯孝賢導演於2001年捐助,但不幸被颱風吹垮,九份商圈聯誼會於2002年提撥經費再重建,供旅客拍照憑弔。 昇平戲院前的廣場稱為「戲台口」,是九份以前人潮與攤販最多最熱鬧的地方,附近酒樓、酒家、茶室及撞球間林立,輕便車的車站就位於輕便路過戲台口轉彎的地方(今「古窗」門口附近),主要是用來買車票與停放輕便車,目前仍是九份地區最熱鬧的地方之一。 交通資訊
|
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