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 大天后宮沿革 』
台灣府城故有大天后宮,靈響特異,士民奉之甚格。這是敇封天后宮的首廟,也是台灣第一座官建、官祀的媽祖廟。宮主妃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嶼,林氏女諱默娘,興於宋代,赫濯所昭,代有顯應。明永曆十七年寧靖王朱術桂來台定居,建府邸於赤崁南向,大井頭北境,初名「一元子園亭」,其正宅四殿即大天后宮之濫觴也。昔日廟前一箭遠即台江內海,廟宇逐級而上,前有頭門〈即三川門〉,門內兩廊〈過水〉咸具,中庭為拜殿〈擁有全國最大之捲棚架〉,主殿供奉天上聖母媽祖,背後奉祀三官大帝。左右小港配祀四海龍王及水仙尊王,後殿從祀聖父母及文昌帝君,左側奉祀註生娘娘及臨水夫人,右側則有全國聞名之月老公及福德正神。監軍府從祀觀音佛祖,元更衣亭改四三寶佛。因是康熙敇建,列冊祀典,史料最豐,規格影響也最大,現列國家一級古蹟。
大天后宮為台灣諸多媽祖廟之母廟,每逢聖誕前,各地媽祖廟絡繹到廟請祖乞火,鑼鼓笙絃,不絕於道,而府城「迎媽祖」之盛況。道光二十五年臺灣進士施瓊芳有詩曰:『北港靈祠冠闔台,傳香卻向郡垣來;始之飲水要思源意,不隔人神一例推。』光緒初年,福建巡撫王凱泰亦有詩曰:『大海神燈半隱明,香花供奉做虔誠;湄洲靈蹟元無二,北港如何拜郡城。」此媽祖信仰之合作與互相提攜之傳統,延續百年以上,顯現大天后宮在推動媽祖信仰所具備之份量及超然立場。
『 府城迎媽祖之由來 』
大天后宮早期兼具官方祀典廟及佛僧務官廳的性質,由大天后宮所主導推動的外地媽祖信仰活動,可以長達百年以上。「府城迎媽祖」正是各地媽祖與大天后宮交流之重頭戲。割台以前,北港朝天宮三媽每年赴郡進香〈民國七十七年經雙方協調改為會香〉參與大天后宮迎媽祖,與府城各宮廟,隨駕燦行,巡遊五內外街而後返,其聲勢之浩大,就連今日大甲鎮瀾宮的遶境進香,也無以倫比。這種媽祖信仰的合作傳統與互相提攜的作風,顯示大天后宮在推動信仰上所具備的份量及超然的立場,媽祖能成為台灣人民信仰的主流,大天后宮所扮演過的重要功能及角色實在不該被掩沒。
大正四年北港朝天宮未依慣例由三媽落府歸寧,以改糖郊媽代表,雙方衝突事起,府城百廟共議新粧「鎮南媽」代替三媽,五月十六日開光大吉,廿一、廿二日府城迎媽祖,首度由鎮南媽巡遊四城門內外五街。台南廳長松木茂俊親臨上香,獻「靈昭海國」匾。從此台南與北港停止往來達四十三年之久。
『 赴郡謁祖進香之特例 』
日治之後,茅港尾當地人士黃淵清及提乾隆末年,林爽文之事平定之後,當時全台只有茅港天后宮擁有從北大門出入,以謁進台南大天后宮的特權。
故當我茅全盛之日,神輿晉郡,入謁臺南大天后宮,有北大門入、北大門出之特例,可見清朝之時,台灣各媽祖廟莫不以晉謁臺南大天后宮為殊榮,謂之『 謁祖進香 』。
『 媽祖 』
媽祖是海洋的保護神,又稱天妃、天后、天妃娘娘、天上聖母。媽祖姓林,閨名諱默娘,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人。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年)三月二十三日。
父諱愿,字惟懿,官都巡檢,慈祥樂善,里人稱為善人。母王氏夫人,生有一男六女,默娘最小。母夢神人授予一丸吞之而有孕。默娘生時紅光繞室,異香氤氳,生至彌月不聞啼聲,故名之曰默娘。默娘幼時聰穎過人,讀書過目成誦,八歲就塾讀書,喜燒香禮佛,十三歲得道典秘法,十六歲得天書於古井中,因此習得驅邪治病、呼風喚雨的本事。默娘因能通曉變化,妙用玄機,於是屢顯靈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