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神興宮沿革簡介』
創立 : 光緒二十一年 ( 西元一八九五年 ) 溯自漢唐以來神佛宗教日興,人民信仰日篤,至民國建立亦得宗教信仰自由,寺廟到處林立,已是自然神佛之靈驗,亦須人民之輔助始能至善至美。
迴顧吾神興宮境自前清朝康熙年間,先民創建福德祠,蓋本境先民有仕出任開封出宰為官之故煲封本境福德正神以垂紀念。其地址在本街西端,座西向東位置宏敝頗出,觀瞻春秋,祭祀典禮,每屆年久月深,朱丹稍剝之時,信眾踴躍輸捐,重修廟貌,慶成建醮,各盡至誠經手餘回矣。以至道路擴張本廟適當其衝被其收用,本境同人因念神佛,威顯安民,保家護國,富妥集議暫將元,港酊一丁目二百一十五番地建廟安奉福德正神,名曰 : 神安廟。此乃可漸而不可久又兼廟貌過於狹隘未呈壯觀,於是,主事組織福德會,妥訂規約並將本境保興宮吳老爺,檺林宮朱邢李三王府合併重新建築大廟宇。
然、三廟既合一而奉祀,則境內人士各以合一盡虔誠不可岐視而分彼此,蓋神俯人而顯赫並立新廟名並各其原廟名的一字來合併。
合併新廟名如下
神安廟取 『神』 字
保興宮取 『興』 字
檺林宮取 『宮』 字
合併而成 神興宮 並以三廟主神
福德正神
吳府老爺
朱府千歲
邢府千歲
李府千歲
並列新廟主神同奉祀,並為全省罕有獨一無二的三合一廟宇。
註:本神興宮論理在廟宇沿革記載已有二百至三百年,為何沒有編列古蹟,後經查證係是,七十年代市政府古蹟重編,適時本宮始計劃重修,恐登記古蹟編制後對重進行不便,所以沒申報市府留存古蹟編制,實感遺憾!
『三廟合一』
◎神安廟(港町1-215)
創建於清康熙領台時,供奉土地公,嗣後該地附近乃發展成土地公口街。乾隆五年(1740)重修;嘉慶十七年(1812)十月續修;道光三十年(1850)十一月再修;同治五年(1866)四月,因地震毀損後重修。明治三十四年(1901)實施市區改正,廟宇被拆;於大正元年(1912)十一月遷建於外新街今址,大正二年(1913)一月落成,名曰「神安廟」。
◎保興宮(港町1-215)
嘉慶二十三年(1818)自漳州帶回吳老爺神像供奉於外新街私宅,後於蕃薯港拾來蘇王爺神像一併供奉。道光元年(1821)創廟於土地公口街;咸豐元年(1851)重修。明治三十四年(1901)實施市區改正,廟宇被拆;於大正元年(1912)十一月遷建於外新街,與「神安廟」同址。
◎檺林宮(港町1-173)
原西市場邊小屋供奉李王爺及公界內街小祠供奉邢王爺,於同治元年(1762)由里人杜姓及張姓等發起建廟於牛磨後街,其後再加入朱王爺祭祀。
與 『西來庵』之淵源
一九一五年余清芳在『噍吧哖事件』抗日失敗遭逮捕,日軍一怒之下將曾是余清芳抗日基地的西來庵給拆了。被拆的建材被安平路神興宮購為重建的建材。建材中有石鼓、八卦亭、大殿九龍玄關及安座神龕。 ( 相關圖片如下 )
【石鼓】 【八卦亭】
【大殿九龍玄關】 【安座神龕】